App作为互联网产品的一个典型代表,从2009年开始便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和发展。今年1月份的数据显示,以Android系统为主的Google Play应用商店,App数量超过140万。而7月份的报道数据显示,苹果AppStore应用商店里的App数量已超过150万。
随着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和用户的海量增长,新的App更是层出不穷。加上这两年国内创业环境的利好,许多创业者也将App平台作为创业的起点。这些都带来App市场的“一片繁荣”。然而,表象“繁荣”背后却是令人唏嘘的真相。
一、App“生的快,死的也快”已成常态
最近,艾媒咨询和问卷网发布了中国App市场的相关调查数据,数据显示,大部分被下载的App的使用率和留存率都相对较低,“用一次即抛”逐渐成为用户的行为趋势。“打开次数为1次”的用户占比35%,“打开次数为10次”的比例仅有17.6%。
另外,移动应用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,85%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删除已下载的应用。社交类App竞争最为残酷,死亡率达35%。
这些数据的确反应出App市场的现状:App在吸引用户长期使用和关注方面面临着巨大考验。甚至这也成为一种恶性循环,很多App产品较为注重眼前利益,只注重前期用户的快速积累和圈钱,并不重视后期对用户的维护和功能的更新和改善。另外,有些App产品在设计之初以“短期产品”看待,在功能设置和长远发展上并未考虑很多,显得漫无目的。也有些App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死了重新换新的。
再加上,用户要从如此多同质化的App中选择一个尝试使用,这就意味着他们会暂时放弃其他同类型App。如果第一次使用体验失败,那么用户便会永久抛弃这款App。所以,用户也会不断体验尝试新App,定期清理不喜欢或不会长期用得上的App。这些现象都会让App市场表面看似繁华锦簇,但实际上较为浮躁。“生的快,死的也快”也变成App市场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。
二、App市场拥挤,“大而全”无胜算,“小而美”才有戏
尽管数据显示,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.68亿人,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为6.09亿人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和智能手机用户规模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。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,增长率却是呈明显下降趋势的。
这说明,中国的智能手机保有量和规模已经接近饱和状态,开始趋于稳定,未来的增长空间会不断缩小。同时也说明,在相对稳定的移动空间里,随着App的继续涌入,原本就十分拥挤的App市场将会更加拥挤,厮杀也会更加激烈。这一方面会带来App产品的竞争和同质化加重,另一方面也会让App产品的创新变得困难,但这也逼迫更加垂直化和细分化的App产品不断出现。比如,移动App会从大而全的“全能型”向“有个性的、定制化的单功能型”过渡,并且重视垂直用户极致体验的App将更多出现。
三、要有粘度,需满足“用户的本质需求”
App产品层出不穷,但死掉的也一波接一波,原因在于,这类产品只满足了附属性需求或边缘性需求,但这些需求并不能真正触及用户痛点,用户来的快走的也很轻松。所以,用户的这种来得快走的也轻松也会造成App“生的快,死的也快”。反过来说,某些App“生的快,死的也快”也要归因于,这些App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没想清楚到底要满足哪方面的用户需求,或者没找到真正的需求痛点,用户没有理由长期耗在上面。
在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中,最受用户欢迎的前20款App中有近一半的App是满足“用户本质需求”的产品,剩下的也多是能提供基本需求的产品。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上述分析。
四、马太效应明显:BAT系App主导市场,小门第App面临挑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