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知道国内有个“双11”,近些年,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,“黑五”也渐入国人的视野,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被卷入这个美国“剁手节”,代购者们自然不能闲着。一部分敏感的代购者们发现了商机,同时平台也发现了商机,这样看来,好像可以愉快地一起玩了,“职业买手”横空出世。
以往,每到国外各种零售商搞活动时,代购者们就开始了各种通宵排队扫货,在“3.0时代”,这种被称为普通买手,他们提前通过社交渠道,了解亲朋好友的消费需求,然后加入排队大军。不过,很多商品在促销当天会限购,普通买手往往都会因为限购而焦头烂额。
但职业买手似乎就没有这种麻烦了,他们往往是一个专业团队在运作,平均规模是10-20人不等。这个团队在国内有专门的客服、推广等职能部门,在海外则有专门的采购和打包团队。几乎是提前一个月,这个团队就开始规划运作,收集分配情报、团队分工抢货、打包发货等。
2015年的“黑五”,曾有媒体报道,许多商家提前一周做预售时,职业买手的团队成员便分开去找各大商家订货,他们会和销售员打好关系,基本货源有限的品牌折扣商品都能提前1-2天知道款式和数量,甚至提前拿货,避开限购。这样的工作效率,恐怕只有“买手制”跨境电商平台才能实现。
据一位职业买手透露,如果正常日子去商场扫货,光洋码头这样的平台,一个月的流水都在几百万人民币,而像“黑五”这样的大促期间,至少上千万。不过,对于职业买手而言,排队、扫货、直播、补货的过程,往往要在“黑五”这一周内无限循环,睡眠时间也仅限每日3小时,但大多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。有的团队单在“黑五”期间获得的利润,就足以养活团队半年。
就这样,曾经一些有经验的散户,带着自己的天然优势,如外语能力、熟悉海外商家等,加盟了平台,有了自己的团队,成了职业买手。职业买手多了,自然也有竞争。很快,电商行业也开始从卖货,渐渐倾向内容生产。职业买手是否具备生产内容的能力?这个问题还得等时间和未来发展趋势成果的来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