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代驾市场火了.在线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快的入局代驾市场,使得行业从“冷战”迅速转入“全面战争”,而曾经独占代驾市场鳌头的e代驾选择全面开火,在补贴、营销和公关上展开了针对滴滴代驾的反击。
滴滴代驾来势汹汹。7月28日,这位新选手一登场,就带来了近十倍于市场存量的百万司机,在任何价格位都比e代驾低3元,同时开启了首单免费模式。继承了巨头滴滴快的的强势品牌、庞大用户和巨额现金储备的滴滴代驾,一出手便给市场带来了巨大震撼。
“地头蛇”e代驾也绝不会坐视自己耕耘数年的市场拱手送人,斥巨资邀请黄晓明和宋丹丹代言,从新闻网页到电梯广告,满眼都是e代驾的大手笔轰炸。从战略的角度分析,全面开火的e代驾,也许却正在犯下与巨头决战的几大失误。
错误一:在一线城市决战
一线城市有巨大的汽车保有量,用户经过多年互联网应用洗礼教育,对互联网O2O类应用而言自然是必争之地。e代驾也毋庸多言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的户外和电梯等广告屏上怒刷“存在感”。
然而北京是滴滴的总部所在地,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则是此前快的大本营。更关键的问题是,北上广深是滴滴快的优势最集中之地——去年数十亿的出租车补贴大战,以及同样高达数十亿的专车补贴战,使滴滴快的在北上广深积累了巨量用户、车主和品牌认知度。
因此,e代驾在一线城市集中过多精力,对方优势战场与巨头作战,其实是性价比最低的选择。相反, e代驾经过数年耕耘,e代驾在全国150个城市开展了代驾业务,而滴滴首批仅开通10个城市,到8月底预计开通25城——短期内优势集中是滴滴正确的战略选择,但仍有大量省会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是巨头留下的空间,这些城市此前滴滴专车等业务渗透率也不像北上广深那么大,因此e代驾本来可以集中资源, 在二三线城市建立起更高的竞争壁垒。
错误二:和滴滴拼补贴
除了主战场选择,e代驾的另一个失误也许是选择了一把错误的策略——补贴大战。
7月28日滴滴代驾一上线,就宣布了首单免费活动,相比此前e代驾推出的“首单免费”,滴滴不限时段、不限新老用户,而且免单金额也不只是起步价,而是100元内全免,定价标准在每个档位内都比e代驾低,这使得此前e代驾的免单活动显得“捉襟见肘”。
而 e代驾则被迫迎战,推出了“周三免单”活动,宣布每周三200元以内免单。不过这一活动却遭遇司机吐槽。根据网贴所述:根据e代驾的活动规则,代驾司机通过这个活动拉到的乘客其实暂时拿不到钱——这部分收入被冻结在司机账户里不允许提现,只能用来缴纳给e代驾的信息费,只有超过1000元时才能提现,且支 付延后一个月之久。难怪有司机吐槽“这实际上是变相把司机收入提前预支给e代驾做促销。”
从成本考虑,这样的营销活动自然算得上聪明,但如此拼补贴,其实有点暴露了创业公司在补贴大战中的短板——缺少补贴的资本。
在补贴能力上,e代驾虽然此前对外宣称斩获近1亿美元融资,但相比滴滴快的手握35亿美元,其实连零头都称不上。更遑论中国创投圈资金实际到位往往远小于对外宣称额度,更让e代驾的补贴“底气”打了折扣。
更 值得担忧的是,补贴对滴滴而言,意味着快速获取新用户,而对e代驾而言,补贴则处于守势,更多是被动防守,防止司机和用户因为补贴转投对手怀抱,因此补贴难以令e代驾的增长数字变得更漂亮,仅仅是减少失血。这将直接影响其是否能获得后续融资,支持其补贴大战。而另一方面,e代驾对存量用户的大量补贴,又影响了其造血能力,在补贴战中,现金状况堪忧。
另一方面,在补贴上,滴滴代驾不仅有集团庞大的现金储备支持,也拥有补 贴大战的丰富经验——不夸张的说,造就了去年全民免费坐出租和免费坐专车的滴滴快的,在O2O补贴上国内几无对手。其驾驭补贴大战的资源和经验,也远非e 代驾可以比拟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e代驾此前数年耕耘,极少运用补贴战作为竞争手段的经验。
“无钱可烧”和“不会烧钱”,这本来就是e代驾相对滴滴代驾的弱势,然而我们从近期的新闻上看到的是,却是其频频在主战场举起对打补贴战的大旗,而不是将其多年对司机群体的掌控和调度能力运用起来,打出更贴心更像一个资深选手的架势来。
错误三:战略目标过于自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