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多岁的金阿姨每天早上7点钟一过就要出门买菜,九点半之前必须把所有的食材都处理好。紧接着就要在午饭时间到来之前,在自家不到3平米的厨房做 出将近20份午餐。等送餐员一拨一拨的把午餐都取走后,收拾好满目狼藉的厨房,金阿姨才能吃到每天的第一餐饭,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。
作为一名“职业手艺人”(在至少3家饮食共享平台上售卖自己做的午餐)金阿姨的每一份午餐售价25到30元,刨除成本,每天能挣二三百。售卖午餐的收入,是这个夫妻双双失业、孩子又在上大学的三口之家唯一的经济来源。
O2O的大潮裹挟着资本与梦想在中国的首都北京,确切的说在北京朝阳区的望京社区,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漩涡——金阿姨,不过是其中的一粒细沙。
美好的共享经济给我们勾勒的画面是这样的:晚上回家,多做了一点饭,十分钟后就被住在附近的单身白领定走。可如果附近,有上百个单身白领需要订饭呢?同时,每一个阿姨身边又有若干个平台在兜售她做的饭呢?
金阿姨也抱怨说:“都是午饭,一样的材料,有人比我便宜十块钱,这么算他成本都回不来啊?怎么这样呢?”
都是红烧狮子头,平台上有卖30块一份的,也有卖18块钱一份的。而当单身白领为省下12块钱而下单时,可曾知道,超市中的半成品的标价仅仅是5块2毛 钱。仅以肉丸为例,加工半成品所需要的时间也仅仅是手工制作一份的十分之一。所以就不难理解某些平台上一些“超级妈妈”一次就能提供近百份的精美套餐。这确实是“厨房”,但已经和“家庭”无关,如果非要给一个定义,那就是“作坊”。
以这样的思路来发展,已经严重偏离了互联网共享经济“整合闲置生产资源”的初衷,不去引导分享,而是帮每个大爷大妈在平台上开”小饭馆“。
纵观当前饮食共享平台上的生产主力军,竟以60后居多,而这一代人,恰恰是最缺乏分享教育的一代人。他们成长于一个物质极度匮乏,却“榜样英雄”倍出的年 代。他们满怀热血与理想,却时刻与饥饿抗争,精神无限充实,生活却非常干瘪。他们身上没有共享经济的土壤,连无土栽培都缺乏养分。互联网应该教会他们如何 享受分享的快乐,而不是给他们戴一个赚钱的沉重枷锁。
共享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?
在共享经济中,一切都应该从分享开始。共享,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产能产量,而应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密度。要做好共享经济,重要的是引导分享,而不是只考虑产量产能的密集开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