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 闻 资 讯

    先抓住用户的需求思维,再做互联网产品

    来源:上海悦普网络 日期:2018-05-19 01:41 点击:

           最近,做互联网产品的人真是越来越多,有做金融方面的,有涉足餐饮O2O的,也有做大数据产品的。想必大家做产品会时都想到一个问题是:在这样一个出头很容易(抓住合适的热点炒作起来),又很难(竞争激烈,垂直化细分严重)的互联网时代,应该抓住哪个点做起呢?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一,从用户的需求的角度来看你产品的价值


          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,用户对其看重的更多是“能否满足我的某种需求”,而对其“品牌”的重视要小于对传统行业中的品牌重视。比如,现在的用户使用某个平台或某个APP,不会凭借它是BAT的产品就断然使用,而更多的看这款产品本身是否符合了我的需要,对它是谁家的、谁做的不太关心,或者说关心度要小的多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这与传统行业有较大不同。在传统行业,一个新产品如果要脱颖而出,难度非常大,因为它面对的是与大品牌的竞争,并且在几乎没有知名度的情况下,需要大量广告投入才可能让消费者了解到它,经过反复广告后,消费者形成印象,从而可能去尝试这个品牌。此时,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路线是:认知——情感——行动。人们更愿意相信“品牌”的价值。

    而互联网产品似乎是相反的路子,只要产品满足了用户的某个需求,那么,用户便会使用,使用后感觉好,便会在社交平台上告知分享给朋友,朋友体验的好,又会告知分享给其他人,如此形成了口碑传播链条。此时,用户的行为和心理路线是:行动——认知——情感——分享传播。人们更愿意相信“满足我体验/需求”的价值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  举一个“雨伞”的例子吧,形象地对比以我为出发点和以用户为出发点这两种思维。假设有一家制造太阳伞的公司,该公司自认为造出了世界上最牢固的伞,使用的材料环保、坚固、抗摔、抗磨、防晒….总之,从产品本身看,的确是一把好伞。企业在这款产品的众多功能中,选择了一个它认为最重要的功能(坚固耐用)作为“卖点”和“广告诉求点”。然而,它的伞并没有像它想象的那样大卖,销量惨淡。原因何在?


           这就是典型的用“产品思维”做产品。它没有考虑到,太阳伞的用户是年轻女性,她们需要的不是多么结实、多么牢固的伞,她们最本质的需求就是防晒功能一流,美观。至于是否结实只是她们考虑的次要因素。对于用户来说,不管这款产品有多少功能,他们最“看重”的就是“防晒”这个主要功能,“时尚”是附加功能。所以,如果这家公司能够提前做一点调查,抓准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,并且把这个“防晒”需求和产品的防晒特点结合起来,就会找到准确的广告卖点(防晒)。只需一句简单易懂的广告语——“用了这把伞,怎么晒都晒不黑”,或许就轻松搞定了销量。举这个例子可能并不太准确,但至少可以形象地反映出,目前做互联网产品的两种思维方式:“以我为出发点”和“以用户为出发点”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第二点:了解用户需求的三个层次:本质需求、附属性需求、边缘性需求。本质需求是“拉力”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假设在做一款互联网产品之前,已经准确了解到用户的需求了,这意味着这款互联网产品一定会被用户广泛使用或者长期使用吗?仍然不一定。那么,这时的决定因素是用户需求层次。也就是,看你的产品能解决哪个层次或哪几个层次上的用户需求?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曾提出过著名的马斯洛五个层次需求理论,由下而上依次是: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。从此,这个需求层次理论便应用于广告、营销、商业等领域。当然,今天的人仍有这样不同层次的需要,但可能有些许变化。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,环境让人的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,需要的重要程度也有改变。因此,根据需要对用户的重要程度不同(触及人的痛点的程度不同),试着把今天用户的需求归为三个层次:

     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第一个层次是本质需求,这些需求主要包括:通讯、社交、生理、本能的渴望或欲望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