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百团大战,外卖大战,到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大战,滴滴和优步的打车大战,这些公司好像有花不完的钱,每一个订单都花上几块钱进行补贴。总有人问,为什么? 为什么要疯狂补贴,卖价低于成本? 为什么亏损几亿还能拿到下一轮融资,市值也几何倍数增长? 答:培养「用户习惯」。
那么,动辄花数十亿美元来培养的「用户习惯」究竟是什么?用户习惯就是培养用户不需要经过思考,下意识的行为,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映。 就好像现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,在结账的时候会自然的打开支付宝/微信,这成为了我们养成的「用户习惯」。
形成「用户习惯」对于产品为何如此重要?我们举一个大家都深有体会的例子:滴滴/优步持续了几年的打车大战,价格很低还有时不时的折扣活动,让原本坐地铁和在路边打出租车的上班族形成了打车的习惯。每到要去见客户、上下班、去吃饭时,都要先打开打车软件。在最疯狂的时候,优步甚至推出了免费行程活动。直到每个人都用滴滴/优步打车,坐在车里犯懒,刷手机,跷二郎腿。然后,他们涨价了。之前积累的用户会因为涨价就一个一个走光吗?好像没有。为什么,说到底还是一个用户习惯的养成。那么,产品经理和运营如何培养「用户习惯」呢?
1.快速获取用户
有相当的用户基数,是培养用户习惯的前提条件。在这个阶段需要快速获取到大量的目标用户。在用户获取的过程中,通常需要花费掉相当一部分的真金白银,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「获客成本」。获取用户的渠道非常多,通常有各种各样的广告,搜索引擎优化(SEO),新用户注册优惠,推荐朋友获得优惠券。但是作为一个初创公司,资金远远是比不上大公司的。这个时候就需要注重用户获取的效率。简而言之,就是在最好的渠道上投入更多的钱。
怎么区分渠道的优劣呢?这就需要对获取来的用户进行渠道/来源分析,监测多种多样的获客情况,包括不同广告渠道&搜索引擎的用户量,以及之后的持续转化和用户留存情况,我们可以调查分析不同渠道的用户的具体数量,以及使用时长,页面停留时长等核心指标,了解获取用户的效率:
2.培养用户习惯(核心转化流程)
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引导用户一次次地完成核心使用流程,也就是用户从进入产品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。这个过程在不同产品内是不一样的,比如优步的核心使用流程应该是:「打开App」-「确定目的地」-「输入上车地点」当用户多次经过这样的流程,用户习惯就逐步的建立了。
3.持续激活用户(各种活动运营)
用户在完成一次转化后,通常会选择退出。在使用习惯没有形成之前,可能不会主动进入,这时就需要持续对用户进行“刺激”,例如:给用户进行推送,发放优惠券,或者举行大规模的优惠活动,激活用户的目的,是为了促使用户再一次地进入转化流程,继续习惯的巩固。
我们需要将产品融入到生活中,让用户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,就是要用微信/支付宝买单、用滴滴/优步打车、用饿了么/美团外卖叫外卖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是需要通过获取用户、培养用户使用核心功能等一系列的产品和运营实现的,在每个阶段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测,实时优化和调整,最后形成用户习惯,实现产品和公司的迅速增长。